English

西沙 从荒芜走向现代文明

——来自西沙群岛的系列报道之一
2000-07-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杜弋鹏 樊云芳 叶辉 通讯员 周晓斌 我有话说

编者按“八一”建军节前夕,本报记者一行应海军某部的邀请来到祖国的宝岛——西沙群岛采访。西沙,这片远离祖国大陆的宝岛,现在是什么模样?驻守在这里的战士们,他们的生活如何?他们的精神面貌怎样?读者一定十分关心。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刊发记者的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7月26日,记者一行登上了向往已久的西沙群岛。

在这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岛上,记者的手提电脑通过西沙群岛的“首府”——永兴岛的海军政工信息网,不一会儿便接通了北京各大媒体的电子版——正如这里的部队首长介绍的:别看西沙孤悬南海,它已经跟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一样,走进了网络世界,搭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这在一年多以前还是不敢想象的事。西沙群岛远离大陆,距离海南省三亚市也有300多海里,通信难困扰了驻岛军民几十年,从船运送信到无线电报、人工总机,历代西沙人锲而不舍地寻求与外界沟通的便捷方法。但直到1997年底,民间的对外通讯联络主要还只有靠船运。由于补给船一个多月才来一次,遇到台风季节还会一推再推,因此“日报”变成了“月报”,一封信件的往来需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真是“小岛悬南海,家书抵万金”。

1998年的春节是永兴岛军民永难忘怀的节日,就在大年夜那天,岛上开通了首部IC卡公用电话。当天下午,来自12个省市的80名新兵通过直拨电话向内地及海外亲人送去了新年的美好祝愿,很多人激动得声音发颤。

由于地处高温、高湿、气象多变地带,开通的卫星电话故障频频,西沙军民的直拨梦仍然难圆。1999年1月1日中午12时,西沙永兴岛的程控交换机与三亚市邮局的程控交换机一次并网成功,至此宣告,西沙的通信从此步入了程控时代,西沙的电话也能直拨全国了。

记者眼中的永兴岛,一片翠绿,椰子树、羊角树、抗风桐、野枇杷树、草皮、爬藤,覆盖了小岛85%的面积,记者而后采访的东岛(西沙第二大岛),绿化面积达到了92%,就连生态条件最恶劣的石岛,绿化面积也达到了80%——西沙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南海绿色明珠”。但这里的军民告诉我们,30年以前,西沙的绝大多数岛屿“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是让人谈虎色变的“南海戈壁”,满眼白花花的珊瑚礁石,白天地面温度达到60℃,放上肥皂能化,放上鸡蛋能熟,穿着胶鞋脚还烫起大泡。

是全岛官兵在海边用石头筑起一道道防风墙,用钢钎在礁石上凿出一个个洞,从内地老家背回一包包泥土,从牙缝里节省下一杯杯淡水,种活了一排排椰子树、马尾松,植活了一片片草皮。记得1985年西沙中建岛首批种活了20几株椰子树,新华社还为此发了消息。土厚了,树活了,几十种鸟类也来岛上安家落户了,野牛等野生动物得到繁衍,海龟也来到沙滩上下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昔日蛮荒的西沙群岛变得生机盎然,被国家定成为重点生态保护区。

今天的西沙,不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而且瓜菜满院六畜兴旺,新鲜蔬菜淡季每天至少供应一顿,旺季可供应80%。于1999年底在永兴岛落成的西沙首座“食品保鲜库”,冻库容量为50吨,对水果、蔬菜的保鲜期为7—10个月。官兵们由于常年吃不到新鲜瓜菜而口腔溃疡、皮肤溃烂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1999年8月1日,西沙人第一次用淡水淋浴洗了个痛快澡,人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有人甚至喜极而泣。这是为什么?原来西沙既是水最多的地方,又是水最缺的地方——全岛掘地三尺也找不到一滴淡水,全部吃水靠从内地船运到岛上,遇到台风或寒潮,船无法启航,西沙就面临着断水断炊。由于常年赤日炎炎又没有淡水洗澡,岛上多数人得了顽固性皮肤病,成了“虎斑背”,由于岛上只能用半咸半淡的地下水洗衣服,西沙人常年穿着硬邦邦的“铁壳衣”。

今天,记者在永兴岛的西端看到了4座银白色的蓄水罐,每个罐可存储雨水5000立方米,再经过过滤、沉淀、消毒、电凝等技术处理,使雨水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这就是被西沙人称为“生命工程”的雨水工程,每年可收集、处理雨水达14万吨,基本上满足了军民对淡水的需求。这项历时9个月、投资1900万元、于1999年8月1日正式投入试用的雨水工程,一举结束了西沙人吃水靠船运的历史,同时也永久地告别了“铁壳衣”和“虎斑背”。

1997年9月28日,由海南省卫生系统22名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携带着贮血冰箱、离心机、水浴机、输血带等筹建血库的设备和大量的药品抵达西沙永兴岛。他们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岛上军民进行了血情普查,建立了西沙第一份血情资料,也为西沙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血库,正在西沙值班的海军414医院护士刘玮成为第一名自愿献血者。1998年11月2日,由总后勤部等单位赠送的一套网联远程医疗会诊设备也已落户西沙海军医院。它能将患者的病历档案和有关资料传送给上级医院,然后由医疗专家召开视听会议,通过视听拿出诊断意见。

确实,西沙的现代文明正在飞速发展着,同30年前相比,同10年前相比,甚至同昨天相比,人们惊奇地发现,西沙变了,变得更漂亮了,更现代了。(本报西沙7月2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